1922年,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现场打出“劳工万岁”等标语。南方日报记者 张冠军 摄
如今,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成为党史教育基地。南方日报记者 张冠军 摄
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陈列。南方日报记者 张冠军 摄
奋斗之路
珠江南岸,广州解放大桥西侧,一栋坐南朝北的4层白色洋楼在绿树掩映下格外显眼。楼顶,巨大的红色五角星装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楼门匾上书“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以下简称“一劳大”旧址),一语道破洋楼不平凡的身世。
穿前厅、入后院,主楼后面藏着一栋由仓库改建而成的礼堂。“这栋楼曾是广东机器工会办公场所,‘一劳大’便是在这座礼堂召开的。”“一劳大”旧址工作人员指着礼堂外墙“入党誓词”说,“一劳大”旧址如今已成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广州市党史教育基地、广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1922年5月,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从“八小时工作制案”到“罢工援助案”,“一劳大”通过了10项影响深远的决议案,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开创了工人联合起来的新纪元。这一年,被称为“中华劳动运动纪元年”。
往事越百年,珠江虽不语,历史不敢忘。
浪潮
工人运动如“夏水之暴涨”
首饰行业使用的天秤、洗衣工会的手摇脱水机、理发工会的理发凳……在“一劳大”旧址二楼陈列馆中,展出了历史图片近180张、实物100多件。这些老照片、老物件反映了百年前广州各行各业蓬勃发展的面貌。
但彼时,危机已深重: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工人阶级,承受着来自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沉重压迫。比如,当时广州各行各业普遍实行学徒制,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劳动强度是资本家惯用的剥削手段。
“一劳大”旧址工作人员介绍,当时广东有个习俗,雇主会在农历正月初二请工人吃白切鸡。席间,如果雇主将鸡头对准某个工人,便意味着这人被解雇了。这就是俗语说的“吃无情鸡”。
1921年开始,全国各地罢工迭起。当年1月,香港中国海员为改善待遇,举行声势浩大的罢工,将全国第一次罢工潮推向高峰。
“此次罢工得到了中共广东支部的支持。”“一劳大”旧址工作人员说,经过56天的艰苦斗争,香港海员大罢工获得胜利,给其他行业工人以巨大鼓舞。
在此起彼伏的工人运动浪潮中,一批地区工会和产业工会兴起,被新闻界誉为“秋花之怒放,夏水之暴涨”。特别是在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成立后,全国工人运动局面为之一新。
随着各地工人运动如火如荼,新生的中国共产党愈发认识到,要有一个统一的组织指导开展工人运动,各劳工团体在斗争中也深切感受到联合的必要性。
在此背景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遂发起举办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
“全国各工人团体钧鉴:顷接多处工会来函,主张‘五一’纪念节在适宜地点召集全国劳动大会,以志盛典……本书记部认为有举行必要,特拟定宗旨及办法列下,请贵团体选派代表一人,持贵团体选派证书,如期赴会为荷……”
1922年4月11日的《民国日报》上,刊登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关于召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的通告。其中提出,邀请全国各工人团体于5月1日相聚广州,“联络全国工界感情”“讨论改良生活问题”等。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对各地工会情况并不完全了解,中国共产党人海纳百川,确定了“不分地域、不分党派、只要是工会便邀请派代表参加”的原则。
筹备
会议选址广州有三重原因
“一劳大”地点选在广州,并非偶然。
史料记载,1922年春,中共中央准备在上海同时召开共青团、工会第一次全国大会。当年3月6日,中国共产党广东地区早期领导人谭平山,致函团领导人建议:“大会地点,如能够改在广州更好,因为比较的自由。”
据介绍,“一劳大”选择在广州举行有三重原因。一是一河之隔的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胜利,给大家巨大鼓舞;二是当时中共广东支部在广州地区的工作卓有成效;三是孙中山领导的政府对工人运动持支持态度,当地社会政治环境比较清明。最终,中共中央决定,这两项会议都在广州举行。
会议地点选在广州后,在确定具体开会地点时又犯了难。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广东分部希望借广东机器工会礼堂作为会场。然而,时任广东机器工会负责人意欲拒之。
该礼堂由海内外机器工人捐资所建。1921年春,谭平山等曾在这里创办工人夜校、开展革命活动,熟悉里面的情况。加之,该礼堂“庞大而坚固”,可“作大会议堂之用”,是开会最适合之处。
后来,在孙中山的支持下,“一劳大”得以获准在这座由海内外工人用自己力量建起来的会址里举行。
会议
173名代表通过10项决议案
珠江北岸,距“一劳大”旧址约2公里的广州市人民公园,是街坊们散步好去处。当年,它叫广州市立第一公园,与“一劳大”有着血脉联系。
1922年5月1日,与会代表齐聚广州,在广州市立第一公园召开庆祝“五一”劳动节大会,会后举行了万人大游行。陈独秀等人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
当日下午,“一劳大”在广东机器工会礼堂开幕。史料记载,参加“一劳大”的代表共173人,代表了12个城市、110余个工会组织、34万名有组织的劳动者。
“这次大会的代表成分非常复杂,有共产党、有国民党、无党派,甚至无政府主义者、招牌工会等。”现场讲解员介绍,6天的会期里,各种观点冲突和意见分歧不时发生,但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牢牢把握大会的宗旨和方向,通过采取民主讨论、求同存异等办法,确保了大会的圆满成功。
透过陈列馆保存的一张泛黄老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一劳大”会议现场打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主义”“劳工万岁”等标语。
“一劳大”通过了10项决议案,包括“罢工援助案”“八小时工作制案”“全国总工会组织原则案”“订定中国劳动歌及劳动旗帜案”等,成果丰硕。会议召开后,《民国日报》评价:“中国全国劳动者联合起来,竟在广州开了一个破天荒的劳动大会。这不是极可喜的现象吗?”
“一劳大”的胜利召开,是中国工人阶级开始走向联合、走向团结的里程碑,开创了中国工人联合起来的新纪元,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威望与信誉,更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
整修
成为红色教育的闪亮名片
“一劳大”召开后,广东机器工会会址幸运地躲过一次次战火。但由于年代久远且记载不详等原因,其具体会议地点一度不为人知。
2006年,历经3年考证,广州市海珠区第四次文物普查终于确定“一劳大”旧址在滨江西路230号,即广东机器工会会址内。
2007年和2011年,广州市政府和广州市总工会分别拨款对该旧址进行整修复原。2011年11月4日,修葺一新的“一劳大”旧址揭幕,包括西式混凝土结构的4层主楼和礼堂两大部分。
记者了解到,广州市总工会在修复过程中,保留了旧址原木旋转楼梯、狭窄长廊、老旧方格地砖、西式壁炉等民国建筑元素,让人身临其境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至今,“一劳大”旧址已接待境内外参观者达32万人次。
如今,“一劳大”旧址已成为广州开展红色教育的一张闪亮名片。2018年4月,“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在“一劳大”旧址“开课”。为满足广大职工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广州市总工会还在“一劳大”旧址成立了广州职工大学堂,面向广大职工免费提供劳动政策法规、职业素养、生活百科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课程。职工大学堂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他们在全市共有39家分校区,每年培训职工近40万人次。
为给更多的学员提供学习便利,职工大学堂还增设了微学堂、流动课堂、学堂送教直通车、名师精品课程等服务。
蹲点手记
平凡铸就伟大 英雄来自人民
在“一劳大”旧址二楼,一面有着近百年历史的镜子,至今仍保存完好。这是当年为庆祝中国机器总会开幕,由社会贤达所赠的。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送镜人当时是否怀着这样的初衷,如今已不得而知。但当记者站在这面镜子前,确实不禁发出这般感慨。顺着思绪,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仿佛慢慢在镜中浮现。
展厅内,陈列着一枚枚当年各行各业的徽章。小小的徽章,不仅表明了职业身份,更是工人们在“三座大山”的沉重压迫下,“抱团求生”的象征。
正如“一劳大”宣言所言:“从此我们也渐渐明白要是工人们只有公所和无意义的工会组织,是断断不行的,因为这种组织是不能够自卫,更没有反抗的能力……”因此,“一劳大”的伟大之处在于,在中国共产党“求同存异”等方针的正确指引下,工人阶级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团结”。
团结奋斗的力量是巨大的。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华夏大地再次上演“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感人场景。
实际上,“一劳大”会议举办地——广东机器工会会址的建成,正是中华儿女团结同心的生动体现。当时,海内外机器工人听到要建永久性会址,纷纷踊跃捐款,不到3个月,大家便募集了11万元。
采访中,让记者另感触动的是,100年后,当年由机器工人捐资所建的工会会址,如今正通过另一种方式,“回馈”新一代职工:广州市总工会依托“一劳大”旧址成立广州职工大学堂,职工们可前来学习摄影基础、篮球教学、主持礼仪、粤菜制作等各式免费课程,报名听课人数场场爆满。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中华民族以团结求生存、以团结求发展的历史永不能忘。后人需多到红色遗址遗迹,走走看看。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如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时刻牢记先辈精神,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